admin

家庭保健论文范文

admin 比赛数据 2024-02-06 73浏览 0

  家庭保健论文篇1

  关键词:家庭支持;老年人;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04(2013)04-0062-07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我国在2000年底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且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预计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总数将突破2亿人,将长期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生理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及良好的社会功能,只有三者达到完美状态才是真正的健康。对于老年人来说,在物质需求基本满足的基础上,对健康的需求尤其是心理健康的需求更加迫切。

  全国政协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有85%以上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患有焦虑症、忧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约70%的心理疾病是由于老年人缺少精神关怀所引起。空巢家庭的老人和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在当前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系统中,正式的、制度化的社会支持网络存在不健全的现象,同时家庭养老功能也在不断弱化,家庭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到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是本文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家庭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1 老年人的家庭支持。国外研究学者对老年人家庭支持的理论解释主要有三种:一是权利与协商论(power and bargaining model),该理论认为老年人在家庭中对资源(财产、收入等)的控制增强了其与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在提供支持方面讨价还价的能力,子女对父母丰厚财产的期待会促使其对老年父母各方面的关怀与支持;二是互助论(mutual aid model),该理论认为在家庭成员间存在着广泛的互助与各种非自愿的交换,这种互助与交换涉及很多方面,如照看孩子、做家务及物品与资源的共享等,老年人以交换来获取各种支持;三是合作群体论(corporate groupmodel),该理论认为不同家庭成员之间(尤其是代际之间)存在着有效的利益共同性。父母投在子女身上的时间、精力、金钱和情感等是一种长期投资,而子女对老年人的各种支持是对这种投资的回报或投资的收益。此外,国外关于老年人家庭支持的实证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居住意愿、子女性别等方面。在老年人的居住意愿研究中,Stephen.WK发现,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更多老年人愿意独自居住,家庭规模越发核心化,其接受家庭支持在逐渐减少;在子女性别的研究中,Silverstein指出,代际感情是激励女儿向老年父母提供支持的主要因素,而孝顺义务、合法继承和接触频率是激励儿子向老年父母提供支持的重要因素。

  2 家庭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相关研究情况。国外学者关于家庭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维度展开:老年人的婚姻状况、居住方式、家庭关系等。Adams提出婚姻关系和家庭关系作为一种积极的支持性资源增强个体心理弹性或阻碍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发展。Barron CR和Foxall MJ等人关于婚姻状况与孤独感的研究结果表明,独居老年人孤独感显著高于非独居者,这与独居老年人缺乏家庭温暖、家庭交流有关。此外,家庭完整是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的支持和基础,丧偶则是老年人经历的最严重的负面生活事件与负性体验,对老年人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其中,Burkanuser和Duncan的研究表明,老年人丧偶不仅意味着最佳家庭照料资源的缺失,而且伴随家庭经济状况以及精神和心理健康状况的恶化。在婚姻状况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方面,Umberson提出,婚姻对男性老人的保护主要是通过从配偶处获得日常生活照料和情感支持而实现;对于女性来说,则更多是通过从配偶处获得心理慰藉及可能的经济支持而实现。此外,Kendig有关居住安排与子女赡养行为的研究发现,与子女同住的居住安排使老年人享受到更多的家务料理等日常活动的照料,并且在经济上和情感上的支持也更强,心理健康状态也较好。在家庭关系方面,Morris的研究揭示,家庭关系以及相互依存的关系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

  (二)国内家庭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研究现状

  1 老年人的家庭支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相关规定,家庭支持主要指家庭的其他成员为父母所提供的帮助。这些帮助基本上可以分为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部分。其中,经济支持包括金钱、物质上支持两个方面;生活照料包括身体照料及家务料理两个方面;精神慰藉指老年人在精神层面上获得的来自于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的安慰及鼓励。

  老年人的家庭支持受到包括传统文化、社会变迁、子女数等诸多因素在内的影响。在传统文化方面,刘爱玉、杨善华认为,“孝”和家庭义务的思想依然对子女的行为起调节作用,是父母得到足够的家庭支持的重要影响因素。在社会变迁方面,工业化、城镇化已转变甚至取代了传统的社会风俗和行为模式,导致老年人获得较从前低的家庭支持。在子女数方面,子女少的老年人在家务料理、金钱支持和物质支持上对亲戚、朋友、政府的依赖增强,在情感支持上配偶作为感情慰藉提供者的比例相对较高。此外,老年人的家庭支持与家庭结构也有着密切的关系。鄢盛明、陈皆明、杨善华认为与子女同住的居住安排可以使老年人享受到更多的家务料理等日常活动的照料,并且在经济和情感上的支持也更强。而分开居住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子女对父母日常生活照料及经济和情感上的赡养支持的削弱。老年人的健康、年龄、经济情况也是影响其获得家庭支持的因素。刘爱玉、杨善华的研究表明,年老体衰的父母能够从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处得到身体照料和家务料理方面的支持,而经济能力差、需要帮助的父母也能获得相应的金钱支持与物质支持。

  2 家庭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老年人婚姻状况、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及老年人的经济状况是组成家庭支持的四个重要维度,并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影响。在婚姻状况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影响上,刘向红指出婚姻为促进精神和躯体健康提供了各种有效资源。陈嘉贤的研究表明,老伴在经济支持、日常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方面都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丧偶会导致老年人生活幸福感降低,心理健康状况恶化。在家庭结构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方面,家庭结构核心化必然导致老年人获得家庭成员的经济支持、日常照顾和精神慰藉明显减少,从而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高国武、王新认为良好的家庭结构、家庭关系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条件。郭晋武的研究指出,生活在联合家庭和直系型家庭中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好于生活在核心家庭及独身生活的老年人。方菲认为,独居老人往往缺乏情感交流和诉说心事的对象,有较为强烈的孤独感,再加上年龄增大,生活上处于无助状态,更易损害独居老人的心理健康。有配偶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双方通过相互照料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物质、精神的满足。在家庭关系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方面,许淑莲、吴志平指出,家庭关系是与老年人社会情感关系密切的重要因素。杨晶晶、郑涌提出,良好的家庭关系以及代际支持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方菲同样认为,和睦的家庭关系能使老年人精神愉快,心理健康状态良好。马丽娜、汤哲等人的研究指出家庭不和睦、不受家人尊敬、不与家庭沟通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抑郁症状发生率高。此外,经济独立是老年人保持良好精神状态的重要条件。有一定经济保障能力的老年人大多拥有较高的家庭地位,且经济上的自立可能换来子女对自己更好的照顾和精神上更多的慰藉,从而心理状态也较好;相反,缺乏经济收入导致老年人在经济上对子女的依赖性易使老人产生自卑和消极情绪,从而损害老年人的心理状态。栾文敬等人的研究也表明个人经济能力对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正向促进影响。

  三、经验分析

  (一)数据来源

  研究所用数据来自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关于我国城乡老人生活及养老服务需求状况的调查,问卷内容涵盖老年人的基本信息、经济状况、居住条件、家庭及社会支持、健康状况、社会参与及养老需求。共发放问卷2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2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18%。

  (二)研究设计

  1 老年人的界定。文章中的老年人是指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人口。

  2 心理健康。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特指老年人的自评心理健康。当老年人自评心理健康状况很不好时赋值为“1”,不太好时赋值为“2”,一般时赋值为“3”,比较好时赋值为“4”,很好时赋值为“5”。针对这种定序变量,文章采用OrderedProbit模型研究家庭支持对老年人自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3 本研究中的自变量。本项研究中的自变量是家庭支持,特指来自子女对父母在经济、精神和生活三个层面的支持。其中,经济支持层面以子女每年给予父母的赡养费(定距变量)作为变量;精神慰藉层面以向子女倾诉心事(0为否,1为是)和老年人与主要赡养人关系(定序变量,1为很不好,2为不太好,3为一般,4为比较好,5为很好)作为变量;生活照料层面以老年人生活由子女照料为主(0为否,1为是)作为变量。

  4 本研究中的控制变量。(1)老年人个人特征,包括年龄、性别、是否丧偶、身体健康和受教育年限。其中将年龄定义为低龄(即60岁及以上至80岁以下的老年人)和高龄(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受教育年限都是定距变量;将性别为女的赋值为“0”,性别为男的赋值为“1”;对身体健康状况进行正向五级赋值。(2)老年人家庭特征,包括老年人家庭总收入、是否与子女同住和拥有子女的个数。其中,老年人家庭总收入是定距变量,指老年人自身与其配偶的每年的所有收入。(3)老年人社会经济特征,选取老年人是否具有社会保障和老年人在遇到困难时可提供帮助的人的社会经济总体地位(以下简称帮助者的社会经济地位)来反映。帮助者的社会经济地位是定序变量,取值从1至3,分别表示低、中等和高。

  变量选取及基本描述结果见下页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年人的比例为72.22%,但一般及其以下的比例为27.78%,可见目前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亟待关注。

  在经济支持方面,子女给予父母赡养费的平均值为3168.66元,可见总体来说,子女每年给予父母的赡养费非常少;与子女不同住的老年人比例为59.63%,可见有一半以上的老年人是空巢老人;平均来说,每个老年人家庭拥有的子女个数为3.08,从该数量来说,多数老年人都有家庭养老的基础条件;只有29.68%的老年人有心事时会向子女诉说;与主要赡养人关系不好的老年人的比例为0.75%,一般的为10.04%,比较好和很好的比例分别为36.28%和52.92%,可见绝大多数老年人与子女都有着较好的关系。老年人在遇到困难时可提供帮助的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为中等以上的有81.57%,可见,老年人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得到很大的支持。

  (三)回归分析结果

  变量描述分析仅仅反映了因变量与自变量的一般状况与特征,并没有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探究家庭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以老年人自评心理健康为因变量,因为老年人自评心理健康是取值从1至5的定序变量,所以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另以家庭支持特征为自变量,以个人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为控制变量做出回归分析,具体回归分析结果见下页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在家庭支持特征中,经济支持、有心事首先向子女诉说倾诉、生活由子女照料为主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无显著影响,而与赡养人关系正向显著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自评,即与赡养人关系越好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自评就越好。原因可能在于“孝”文化给予了老年人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归属感,和子女关系好的老年家庭也比较和睦,“家和万事兴”的理念使得老年人精神状况处于良好状态;此外,与子女关系较好,也使得老年人获得了子女的尊重与爱戴,这是老年人在年老退休后产生的一系列负面情绪后重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

  在个人特征方面,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对其心理健康自评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即身体健康越好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状况也越好,这一结果符合已有研究成果;在家庭特征方面,家庭收入对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也即家庭收入越高,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越高;子女数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即子女数量越多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越差。

  在社会经济方面,社会保障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负向影响,即享有社会保障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状况差于未享有社会保障的老年人。这一结论与一般经验不符,有待于进一步检验。

  四、研究结论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在家庭支持特征中,与赡养人关系正向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自评,即与赡养人关系越好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自评就越好,而且这一影响非常显著;而子女的经济支持、生活主要由子女照顾、有心事时首先向子女倾诉对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无显著影响。

  目前家庭养老仍是我国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家庭始终是老年人最主要的支持力,和谐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关系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首先就是要进一步鼓励家庭支持作用的发挥。其一,继续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家庭成员要互相关心,自觉树立并践行尊老、爱老、敬老的责任理念,尊重孝敬老人,主动履行对老人的“反哺”义务,既要重视物质养老,更要重视精神养老。其二,针对社会变迁背景下我国家庭观念淡薄、代际之间沟通不善的现象,应借鉴新加坡家庭观念教育的方式,加大对家庭观念的宣传与教育,尤其要进一步加强儒家孝道的教育,深化子女的家庭观念。其三,可借助正规机构与社区的力量,通过讲座、交流会、电话咨询等形式,向家庭成员提供专业化照料的知识、技巧和经验,提高家庭成员专业照料水平,进而为老年人提供更为专业化的照料。

  第二,在个人特征中,年龄与老年人心理健康呈显著正向影响关系,即高龄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低龄的好;身体健康状况对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有显著正向影响,即身体越好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状况也越好。

  因此,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就要增强老年人自身的自我调适能力。衰老是人必经的一个阶段,老年人应正确对待衰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情。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应积极地参加一些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和锻炼,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和抗病能力,从而使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老年人还要学会自我心理安慰,增强自我独立意识,把一些注意力转向子孙、家庭以外的范围,通过适当的社会交往来丰富自己的老年生活,提高老年生活乐趣。

  在社区层面,社区不仅要加强对尊老爱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全社区的尊老爱老敬老意识,形成尊老爱老敬老的良好社区风气,还要积极开展心理保健讲座、心理辅导等活动,增强老年人的心理保健意识,提高老年人的自我心理疏导意识和能力。此外,还需要提供老年活动的设施和场所,积极组织各种活动,一方面可以丰富老年人的文化娱乐生活,提高生活乐趣,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老年人之间的交往活动,鼓励老年人走出家庭,从社会交往中使老年生活有所寄托。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第三,在社会经济特征方面,社会保障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负向影响,即享有社会保障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状况差于未享有社会保障的老年人。

  家庭保健论文篇2

  以生态文明建设、省级文明卫生县城建设为平台,健全长效机制、巩固治理成果,积极深化拓展,在广大妇女中倡导文明健康、简约环保的生活方式,增强妇女的环保意识,为推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二、目标任务

  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家庭”工作成果,坚持以家庭为阵地,以营造整洁、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为目标,充分发挥巾帼志愿者的积极作用,引导家庭成员树立讲卫生、讲文明、除陋习、扬新风的理念,带动广大家庭成员积极参与创建省级卫生文明县城活动,实现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家庭”工作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基本健全的目标。

  三、工作重点

  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妇联组织要巩固成果、增添措施,按照“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喜闻乐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原则,继续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家庭”活动和“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引导家庭成员树立起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营造整洁、优美、舒适的家庭环境。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积极营造家庭环境整治的良好舆论氛围。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广场文艺、坝坝演出,宣传家庭环境治理意义、方法和措施,带动家庭成员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促进文明新风的形成。配合相关部门加强对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县城绿化、环境保护、饮用水卫生、食品安全、传染病防治等工作的宣传,提高广大妇女参与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县城的意识和知晓率。

  (二)切实开展“四个一”活动,积极营造家庭环境治理美化的良好舆论氛围。1、组织妇女开展一次文明、健康、环保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广大妇女的文明意识和环保意识;2、要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家庭”工作是否达标作为文明细胞评选的一项重要标准,实行一票否则;3、要进一步加大巾帼志愿者招募工作力度,壮大巾帼志愿者队伍,通过有效的活动形式,充分发挥家庭主妇和家庭志愿者的宣传、示范、监督作用,推动庭院净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4、要树立一批巾帼环境卫生示范点,树立先进榜样,以点带面,带动妇女转变生活方式,营造健康环境。

  (三)切实开展专项治理行动,深入推进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县城工作。结合我县今年开展的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县城工作,配合相关部门,在加强日常管理的基础上,继续坚持每周一、周五组织妇女开展家庭环境卫生大扫除、大清理专项突击行动,彻底打扫室内外环境卫生。

  (四)切实开展志愿者劝导活动,实现文明卫生意识进家庭。要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组织动员巾帼志愿者积极参与和支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家庭”活动,发挥家庭主妇和巾帼志愿者的宣传、劝导、示范、监督作用,组织志愿者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动员活动,组织志愿者走上街头、走进家庭开展文明劝导、帮扶示范活动,组织志愿者对照标准,定期开展家庭卫生评比,开展家庭观摩、家庭比美活动,实现文明卫生意识进家庭,推动庭院净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

  家庭保健论文篇3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精神,紧紧围绕“十二五”创建标准和要求,从人口计生工作的角度,建立“家庭视角下的人口计生工作”理念,使每一项计生工作都能回应家庭发展的需要,实现个人利益、家庭利益、社会利益的统一。通过“七大引领行动”的实施,实现“七彩幸福家庭共度美好人生”目标,构建特色的“七大引领行动七彩幸福家庭”创建模式。

  二、主要内容

  针对不同年龄段群众和家庭的生殖健康需求,设计推出“七彩生活”套餐,着力打造人口文化建设行动、家庭健康促进行动、人口素质提升行动、家庭发展帮扶行动、亲情关怀服务行动、感恩回报温情行动、家庭和谐推进行动等“七大引领行动”,实施“婚、孕、产、育、教、养、享”全程生命关怀。

  (一)绿色摇篮(绿)——人口文化建设行动

  发展目标:文化引领,传承先进。认真贯彻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建设中华文明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倡导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重点,以全面推进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为努力方向,以培育和创建“幸福家庭”为目标,努力实践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繁荣人口文化艺术,广泛开展群众性人口文化活动,优化夯实人口文化环境,加强人口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为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5月份计划举办“幸福瞬间”摄影巡展,从基层发现和挖掘辖区美丽的幸福瞬间进行展示,感染辖区居民向好的生活状态。

  (二)孕育希望(橙)——人口素质提升行动

  发展目标:科学育儿,提升素质。延伸服务触角,对辖区所有新婚家庭实施全程跟踪服务,并相应做好记录。为他们提供免费孕前风险评估和优生检查,扎实做好全区“助您好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宣传发动工作,紧贴受众需求,将重要工作内容与现代传媒新形式紧密结合,制作出注入动漫元素的孕前检查动漫宣传公益广告,努力营造一个全社会都关心、关注孕前优生工作的浓厚氛围。6月份计划举办“送你一份幸福——助您好孕”发放仪式,将设计制作的孕前检查动漫宣传公益广告宣传碟片作为新婚礼物赠送给新婚夫妇,并将涵盖避孕和孕育知识、人口计生政策、优生优育“幸福家庭手册”进行集中发放,同时提供各种个性化的咨询。7月份计划开办“我是幸福的,你是快乐的”孕产期知识大讲堂,通过生动的例子和问答互动的形式展开,将涉及孕产期生理心理、卫生保健、饮食、运动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广泛宣传,以提高准妈妈、准爸爸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区0—3岁早教基地和各分支机构,特邀早教专家对该辖区0—3岁婴幼儿家长及看护人进行专题讲座,通过生动的例子讲解科学育儿方法。对婴幼儿家庭分批次开展免费亲子体验活动,用理论加实践的方法,寓教于乐。促进孩子和家长的感情和沟通,开发孩子的智力,激发孩子的内在潜力,为孩子的成长打好坚实的基础,让整个家庭的幸福感同在起跑线上。

  (三)笑迎花季(青)——家庭健康促进行动

  发展目标:身心健康,成长成才。青春期教育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环节,以幸福家庭健康促进行动活动为契机,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健康人格教育模式。依托社区、校园、军营、企业和工地青春健康驿站,举办不同层次的研讨会、培训班。各社区在青春期学生中积极开展“快乐”服务,建立全区青少年健康人格咨询服务网络,开办健康人格大讲堂和网站,编制健康人格教育图书和宣传品,开展健康人格教育巡展,举办由专家和心理医生开展的健康人格教育为主题的知识讲座,提供电话咨询服务,开展主题教育、“同伴教育”活动,办好学生沙龙、家长沙龙,帮助家长“当好父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品德与智力健康发展。通过“新家庭人口文化书屋”、“社区人口学校”传播生殖健康知识,通过“阳光心港”、“青春健康驿站”、“青少年假日俱乐部”等青春健康援助基地,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其正确认识和应对青春期心理变化。每逢寒暑假、双休日,组织青少年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如走进托老所、福利院送服务、送慰问、送关爱,并积极开展绿色环保公益实践等活动,丰富青少年阅历,增强青少年奉献意识。5月份计划开展“我的青春我做主”——青春家园论坛(与团区委联合举办),组织开展青春健康倡议书、授牌(包括授旗)、关爱健康签名及“大声说出少年维特的烦恼”活动,引发各界人士高度重视青春健康教育,调动广大人群接受和学习青春健康教育知识的兴趣。开展关爱女孩行动10周年宣传活动,深化活动内容,挖掘典型,在全区开展寻找“最美自强女孩”活动,营造出全区关爱女孩的强势氛围。

  (四)携手一生(黄)——家庭发展帮扶行动

  发展目标:掌握本领,勤劳致富。主要面向独女户、双女户家庭和留守儿童家庭、单亲家庭、流动人口家庭和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等,落实优先优惠政策,扶持广大群众致富;充分发挥人口文化活动中心、计生协会会员之家、“新家庭人口文化屋”等人口文化阵地优势,为家庭搭建培训、交流平台,引导广大群众不断自立、自强,培养自主创新、创业精神,努力提高致富本领;举办各类科技、技能、技术培训班,创办各类经济实体,举办致富经验交流会等形式,不断提高广大群众致富能力,发挥致富典型的传帮带作用。强大的的示范带动作用和计生家庭创业工程计划持续发挥着“热能效应”,为构建幸福家庭增光添彩。大力实施、精心部署计生家庭创业工程,将其作为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为民办实事工程的一项有效载体,为计生家庭敲开“致富门”。制定全区计生家庭创业工程实施方案,结合“一村一品”的农村产业发展特点,将种植、养殖、加工等作为发展的主要项目,全面做好项目培训、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等服务,坚持“扶持、服务、维权”的方针,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使各项计生创业致富项目蓬勃发展。8月份在全区开展“展示计生家庭发展成果分享幸福美好快乐生活”创建幸福家庭成果展示会。

  (五)关爱相随(紫)——亲情关怀服务行动

  发展目标:战胜困难,自强自立。针对特殊人群建立“政府牵头、政策覆盖,虚实结合、实体支撑,志愿参与、亲情关爱”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养老扶助保障服务体系,以硬措施作为强力支撑点,通过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多渠道筹措资金,切实解决特殊家庭生活保障。建立虚实结合的养老机构体系。提高特殊家庭的虚拟养老补助资金比例。积极支持社区养老,鼓励有条件的街道、社区、各类民营机构示范建立幸福寓所等特殊家庭实体养老机构。建立志愿救助帮扶体系,将计生特殊家庭救助关爱与志愿者文明创建相结合,大力实施亲情牵手、心理慰藉、包户服务、爱心联盟、兵儿子干闺女认领等活动,从经济扶助、精神慰藉、生活帮扶等方面对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和人群给予关怀帮助。开展有针对性的帮助,提供人力支持和心理健康疏导;通过开展“一帮一”、“手拉手”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家庭在平等、真诚、宽容的基础上互帮互爱、和睦友善,使特殊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生活上有依靠、精神上得到慰藉,努力为其营造一个自信、坚强、乐观、奋斗的的良好环境。

  (六)穿越美丽(蓝)——感恩回报温情行动

  发展目标:身心愉悦,健康长寿。主要面向鳏寡孤独老人家庭、老年空巢家庭等,发挥人口计生宣传服务阵地作用,利用家庭人口文化活动中心等场所举办健康讲座,向育龄后期妇女讲授围绝经期生理知识和相关生殖保健知识,提高他们自我保健能力;关注更年期人群的生殖健康,针对当今社会更年期的提前来临导致的生理、心理等一系列变化,在更年期妇女中开展“健康”服务,普及生殖健康科普知识,实施生理、心理卫生教育和更年期保健服务;开展“爱在金秋”、“俏夕阳”等多种帮老助老活动,为他们提供科学饮食、健康生活等信息,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和指导。通过举办更年期保健知识讲座,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发放宣传资料,宣传更年期保健知识,帮助更年期妇女健康、快乐地度过这一特殊时期。举办“穿越美丽——晒晒你的美丽和幸福”中老年模特大赛,展示更年期的风采;通过建立健全空巢老人档案库,依托家庭保健一体化服务站实现网格化管理格局;撰写回忆录,总结交流提高,树立推广典型,表彰奖励先进。继续举办寻找“最美金婚老人”活动。9月份,在全区开展“2013年幸福家庭”和“新农村新家庭·幸福工程”颁奖礼。10月份组织开展情暖计生空巢家庭行动——构建“3+X”志愿服务成果汇报。

  (七)美好人生(赤)——家庭和谐推进行动

  发展目标:家庭幸福,助推梦想。抓住人口计生工作转型发展的机遇,努力探索幸福家庭创建的方法途径,密切关注家庭发展理论研究的动向,积极创新幸福家庭建设载体,将宣传教育、利益导向、性别平等、健康促进等各项人口计生工作都落脚在家庭,不仅注重应急和修补,更要重视预防和早期干预,不仅要为个体服务,还要强调家庭整体功能的提升,根据家庭发展阶段的主要需求,针对新形势下人口计生工作的难点热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实践探索,在制度、机制、内容和方式方法等各个方面积极创新,力求形成一批富有开拓性、创造性的工作经验和成果,打造出特色品牌活动,实现人口计生工作“由单纯控制人口数量向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由避孕节育、生殖健康服务向人的生命周期全程的公共服务和创建幸福家庭上转变。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使得“小家美丽梦想”的实现成为助推“中国梦”的凝聚力量,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三、活动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开展以“七大引领行动”为载体的“七彩幸福家庭共度美好人生”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是新型家庭文化建设的一种良好形式,是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有效载体,是“幸福家庭”创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街道办事处及区机关相关部门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立足人口文化服务民生,深化全区“幸福家庭”创评活动,形成全区合力共建、发展共赢、幸福共享的和谐氛围,全区“幸福家庭”创建工作呈现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良好氛围。

  家庭保健论文篇4

  (一)认真按照省《关于实施生育文明建设“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工程》的精神和市实施生育文明“三型六好”家庭人口文化发展计划的规划和要求,积极推进“人·爱·家”幸福家庭行动计划,大力实施家庭文明、家庭健康、家庭发展三大工程,使家庭的文明观念进一步提升,家庭的生殖保健水平不断提高,家庭的发展能力有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福利保障,积极营造“婚育文明、性别平等,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家庭幸福”的家庭人口文化氛围,着力培植“文明、健康、优生、致富、奉献”的幸福家庭。全区在全面启动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积极培植典型,组织表彰一批家庭人口文化示范村(社区)和人口文化示范家庭。全区评选3个示范街、12个示范社区、60户示范家庭:“婚育观念好家庭”10户、“生活方式好家庭”10户、“生产技术好家庭”10户、“道德理念好家庭”10户、“法律意识好家庭”10户、“人际关系好家庭”10户。2012年全区评选幸福家庭11000户。

  (二)在宗关街发展社区打造“欣宜满家”人口文化建设品牌,通过建设“欣宜亲子园”、“欣宜育英室”、“欣宜倾诉室”、“欣宜安康馆”等系列“幸福人生体验馆”,作为新型宣传服务阵地,开展的活动要贴近群众,发挥作用;让群众乐于参与,让群众占领阵地。润物细无声。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象春风送雨一样渐渐深入人心。各街创新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品牌,做到“一街一品”,积极传播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努力将人口文化阵地建设成育龄群众和广大市民的“文明之家”、“休闲之家”、“精神氧吧”。

  (三)积极参加市首届人口文化节并举办全区首届人口文化节,创新丰富家庭人口文化传播形式,以群众文艺汇演、征文摄影比赛、示范家庭宣传、基层阵地示范等形式,打造人口文化活动特色。各街要认真准备,选送优秀节目和作品参加市人口文化节。

  二、大力倡导社会性别平等,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

  (一)全面推进关爱女孩行动计划,进一步丰富第七轮关爱女孩——“绿色成才工程”内容,适时召开全区关爱女孩奖优助学现场会,推动全区关爱女孩行动健康发展,各街道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严格落实关爱女孩专项资金,积极开展针对计划生育女孩家庭的困难扶助、成才奖励、关怀慰问等活动。

  (二)全力做好农村独生女高考加分组织、宣传、申报、审核及信息对接工作,确保无错漏报现象发生。不断完善关爱女孩的奖励优惠政策,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关注女孩成长、促进女孩家庭发展的良好氛围,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稳步下降,趋向自然平衡。

  三、积极开拓生育文明宣传阵地,营造良好人口氛围

  进一步拓展人口计生宣传阵地功能。全面建设村(社区)人口文化活动室和新家庭人口文化屋,融宣传培训和群众性活动于一体。今年在宗关街发展社区组织打造“欣宜满家”人口文化活动中心并在全区1/3的社区建立人口文化活动室。为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建设新型家庭人口文化提供阵地支撑。将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实际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有机统一起来,精心制作群众喜爱的富有文化内涵的宣传品,加大人口计生宣传精品入户的力度,实现“一户一品”。

  继续清理优化人口计生户外宣传环境,对人口计生公益广告、标语口号、宣传栏(橱窗)、宣传长廊、黑板报、展板、条幅、电子显示屏、灯箱广告、标志性建筑、主题宣传画等户外宣传载体,按照美观、温馨、群众喜爱的标准进行全面优化。

  四、广泛开展各类大型社会活动,大力传播健康科学的婚育知识

  认真组织节假日和“三下乡”、“5.29”协会日、“7.11”世界人口日、“10.28”男性健康日、“12.1”世界艾滋病日等重大纪念日的社会宣传活动,不断增强广大育龄群众的人口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面向基层、面向家庭,充分利用会员之家、群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人口文化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人口工作的良好氛围。2012年我区将适时开展三大主体活动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流会、婴幼儿早期教育研讨会、大型青春期知识健康讲座,增强全社会对人口计生工作的关注和理解,全面提高全社会的婚育文明程度。

  五、着力加强新闻宣传,及时做好舆情监测和引导

  进一步发挥新闻宣传效应。挖掘人口计生工作的新人新事、典型经验、宣传模式,积极编投高质量的新闻稿件,不断提高国家、省市主要报刊杂志和人口计生网站的上稿率。加强新闻写作培训,区计生委已制定信息报送和新闻报导奖励办法,鼓励基层及机关积极投稿,将所有报刊媒体新闻及网站信息纳入统计评选范围,月清月结,形成竞争高效的新闻宣传激励机制。开展与主流媒体的交流合作,创新新闻宣传形式,适时举办计生干部摄影培训活动,加强新闻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人口计生新闻宣传的时效性、针对性,全面提升影响力和吸引力。深刻认识人口计生相关舆情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建立人口计生舆情监测机制,做好日常监测,及时了解敏感舆情的发生发展态势,把握舆论引导有利时机,开展正面宣传,积极主动引导舆论。

  六、深入开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宣传倡导,提升党政干部人口理论教育水平

  家庭保健论文篇5

  关键词家庭输液;社区护理;流程管理

  自2000年改建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始,长庆潮鸣街道的社区居民对家庭输液的需求日益增加,增幅达20%。2007年初中心随机调查辖区内2000位居民,结果显示有近80%的居民希望所有药品都可以在家里进行输液,医疗需求与医疗风险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仅2006年全年因家庭输液引起的医疗投诉就有3起。为规范家庭输液的管理,减少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我中心于2007年8月开始对家庭输液护理实行流程化管理,经过一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流程化管理的概念

  流程化管理是指利用项目管理理念及方法的特有优势,构建以流程目标为导向的网络状组织机构体系,并使该体系有效运作的一种模式。[3]具有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效率、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2 具体做法

  2.1 以全科团队网格化管理的服务模式承担家庭输液工作

  中心所辖长庆潮鸣两个街道有常住居民约3.5万户,10.2万人, 现有护理人员40人,其中正式在编23人,本科学历9人,大专学历14人, 高中及中专学历17人,主管护师9人,护师16人,护士17人,分布于康复病区、中心注射输液门诊、防疫科、社区卫生服务站等科室。在坚持以社区为基础,全科医生团队服务为主要形式的新型服务模式下,按每个社区组建一个全科医生服务团队原则,组建12个社区全科医生团队。每个社区卫生服务团队负责2000~3000户居民,约5000~7500人,每个团队配备全科医生2名、公卫医生1名(兼)、社区护士2名、妇幼保健医生1名(兼)、公共卫生助理员1名,共7人。中心护理人员全部参与了团队工作。以社区为单位,以户为网格的管理办法每人承担几幢房子的基本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预防保健(传染病访视、结核病访视、计免接种、死亡访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核实、报告和应急处理等)、慢性病康复(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结核病、精神病等监管指导)、老年保健(70岁以上老年人访视保健指导)、妇幼保健(产后访视、婴幼儿保健、体弱儿保健等)、健康教育、计生指导等“六位一体”的工作任务。也就是说,无论哪一住户有医疗保健的需求都可以找到责任人,这样就避免了出诊推诿事件的发生。

  2.2 制订家庭输液的操作流程

  2.3 环节质量控制

  2.3.1热情接诊

  要求做好首诊负责,不论是中心哪一社区,均由首诊护士负责联系社区护士或安排出诊.不能以任何理由推诿病人。

  2.3.2明确可执行家庭输液护理的对象

  2.3.2.1药物评估

  中心制定了《外来输液管理办法》,规定凡是需做药物皮试的药物[4,5]、临床上不良反应发生较多的抗生素、中成药制剂、生物制剂不宜出诊,同时明确不执行来历不明、私人诊所开具的、药店来源的药物。

  2.3.2.2病人评估

  详细了解患者既往史、过敏史,规定对病情较重的及过敏体质的患者不进行家庭输液治疗[6]。

  2.3.3可以出诊的患者需签订家庭输液协议书[4,6,7]

  签订输液协议书可以让病人和家属在享受知情同意权的同时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可能存在的风险,减少和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需由患者和陪护进行双签名。不能出诊的患者可根据情况建议转诊或提供轮椅或担架服务到抢救设施相对完善的中心治疗.

  2.3.4家庭输液护理操作

  在中心治疗室配置药物,要求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配备出诊包确保出诊途中已配置药物的运送。同时告知家属进行家庭输液环境准备,包括环境卫生、输液架替代品等。

  注意途中的交通安全及被服务家庭中的安全隐患。应在事前了解患者家庭人员的主要构成及宠物等等因素,必要时两人陪同前往。

  严格按无菌操作进行静脉输液,注意静脉的选择、的摆放等。

  2.3.5 操作后的指导

  包括注意事项告知、操作示范与讲解和发放自制的家庭输液处方。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使患者接受护理治疗的顺应性增加。对减少并发症和医疗纠纷的发生、降低医疗费用,密切医、护、患关系有着重要意义。据研究健康教育后家庭输液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可达96%以上[8]。首先明确输液全程必须有专人陪护。[9]教会陪护接瓶、拔针及发生不良反应时的紧急处理。同时发放自制的家庭输液处方,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输液时的注意事项,及中心联系方式、急救电话等具体内容。离开时必须确保陪护已知道接瓶、拔针、关闭输液的方法、中心联系方式、如何呼救、输液后物品的处理等。输液后观察20分钟离开。告知家属及患者医疗废弃物由下次访视时收回,切不可乱仍。

  2.3.6 即时评价

  填写即时评价表,了解患者的满意度,听取患者及家属的意见和建议。

  2.3.7电话回访:次月由社区卫生部考核办进行电话回访,了解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评价。

  3 结果

  通过调查90%的护理人员认为规范家庭输液操作流程可以大大减少医患矛盾。

  4 体会

  家庭输液比在院内输液更具有风险性,要切实做好风险防范。一方面家庭输液是在医疗单位外进行的,没有抢救设备和一定的应急抢救人员,且家庭输液的对象多以老年人为主,而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很高[2], 另一方面人们对医疗职业的高风险、高技术性、医疗效果的某种不确定性,以及对正常范围内的损害性等方面的认识往往不了解或不理解。国家目前尚无法定的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法律规范更是欠缺[1]。供求间的矛盾往往引发纠纷事件的发生,因此,除确有困难以外原则上不应提倡家庭输液治疗。

  家庭输液护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方便可及的医疗服务,在提倡以人为本的现代护理观指导下,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规避风险,保证护理工作有序开展是当代社区护理面对的主要问题,利用流程化管理可以让社区护理工作更加有序化,有章可循。通过每一环节的质量控制可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有效减少护理纠纷事件的发生。

  我们也呼吁相关部门能尽快出台有关法律法规,切实保障护理人员和患者的健康权益。

  参考文献

  [1] 郑一宁、黄建华 主编.社区专科护理实践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第一版.22-23.

  [2] 陈丽英.家庭病床的护理体会[J].黑龙江医学杂志.2001.25(11):856.

  [3] 鲍勇 主编.社区卫生服务项目流程化管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5第一版.前言.

  [4] 贺建玲、郭萍.浅谈社区卫生服务中家庭输液护理安全与质量[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4.11(5):50-51.

  [5] 秦秀瑞.社区家庭输液的风险预防措施[J].中外健康文摘.2007.4(11):94-95.

  [6] 曹淑英、王雨、董文娟.家庭输液护理安全控制的体会[J].家庭护理.2006.4(4B):60.

  [7] 曾志英、郭燕呈.签订家庭输液协议的探讨.护理研究[J].2003.17(1下半月版):001.

  [8] 钟爱珍、李建红.家庭输液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5下旬版):55-57.

  [9] 孙美霞.社区家庭输液存在护理问题及对策[J].护理学报.2006.13(5):66-67.

  作者简介:

  家庭保健论文篇6

  关键词中医健身气功;家庭体育;共享

  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今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指南。规划纲要中指出,没有全面健身,就没有全面的小康。青少年作为健康中国重点关爱对象,加强青少年体育活动,提升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是落脚点之一,同时发展家庭体育是进一步推动健康中国再行动的突破口,促进家庭和睦,身心愉悦,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效路径之一。

  目前学校体育开设项目主要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其中中华传统项目以武术为主。在学校体育开设健身气功项目主要在大学公共体育课,中小学校开设不多。健身气功是民族中医文化历史魂宝,也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珍品。健身气功動作以阴阳平衡形态为引领,以人体运动为载体,展示天人合一的运动观,张弛有度,动静结合,外显柔和,内修劲力,通过习练能健身防病,延年益寿,气血充盈。目前,国家推广健身气功主要有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等。本研究通过对健身气功进校园与家庭体育共享价值及学校开设健身气功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讨论,旨为健身气功进校园与家庭体育更好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中医健身气功进校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中医健身气功进校园的必要性分析

  扎实继承中医民族文化需要。健身气功是民族中医历史文化遗产,同时要梳理清楚邪教与健身气功的区别,使习练者明辨健身气功真伪,去伪存真。目前国家体育总局推广的健身气功是在传统健身气功基础上,经过不断传承和创新发展而成,是一种独具特色民族文化体育健身项目,让学生将中华民族文化继承并传承下去,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医传统文化精神内核,进一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弘扬中医健身气功精髓,进一步在习练中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家庭体育是衔接学校体育和社会健身主要桥梁纽带,家庭体育健身氛围和健身形式是学生体育态度的导向,特别是青少年时期,学生体育健身素养和健身需求,也能带动家庭体育的开展。

  扎实落地健身气功进校园需要。大部分学校体育教学项目以竞技体育项目开设为主,学校除了太极拳以外很少开设传统文化体育项目(民族地区或民族类学校除外)。在新时代下学校体育项目开设应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意识引领,以“立德树人”教育要求为目标导向,中医健身气功是凝聚着我国优秀中医传统文化最深层次的文化内核和外显强身健体,养生益智,理应成为我国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平台。健身气功蕴含着哲学思想,以阴阳平衡,天地人合一为特点,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引,培育学生掌握辩证思维的方法,使其在健身气功学习中形成运动能力和健康素养。运用辩证思维,引导学生在体育学习进程中善于探索体育真理,追求身心合一,点燃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种子,塑造强身体魄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勇于顽强,自律自强,与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联系起来。

  扎实打造健身气功品牌需要。健身气功蕴含着传统中医文化内涵和健身素养,是构成品牌健身气功的文化自信。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人群都可习练健身气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可见健身气功对康复人群改善体质,气息调和,改善身体素质,提高身体机能和免疫力;对亚健康人群能经络疏通,气血充盈,对身体力量、耐力、灵敏素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健康人群能强身健体,陶冶情操,提高免疫力,增强身体素质的作用。健身气功的“品牌”要想打造的“响”,就要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中医文化的传承意识,坚定传统中医文化自信,做到知行合一,内外合一。中医健身气功要培育正气,去伪存真,夯实健身气功文化自觉,获得文化认同,实现文化自信。国家体育总局建设气功管理中心历经18年,已建立从裁判员、技术段位、科技攻关,对外交流等系列规章制度文化体系机制,确保健身气功在可持续法制化轨道上推广和发展,为弘扬中医文化自信奠定了法制基础。

  (二)中医健身气功进校园的可行性分析

  培育学生体育健身素养的紧迫性和可行性。经大量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青少年学生身体形态呈“小胖子”,“戴眼镜”趋势,也是国家颇为隐忧的问题。近年学生身体素质在大学阶段呈下降趋势,在初中和高中衔接阶段呈上升趋势,可能与各省中考体育分值有关,学生和家长在此阶段都比较重视。但进入高中后,学业负担逐年加重,导致身体素质逐步呈下降趋势。但这与学生体育健身和学校体育工作开展也有一定的关系。

  2015年3月,会见威廉王子时说:“中英两国在武术、气功等项目上将会举行一系列的交流和赛事活动。”可见对中医传统文化自信。2020年我国在武汉方舱医院救治新冠肺炎轻症患者,医生在对患者用药的同时,采用了健身气功八段锦的练习,充分体现了健身气功在强身健体,养身益智,活血通络有一定的效果,特别是对亚健康人群特别适用。2014年初,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制定了《中国健身气功段位制(试行)》[1]、《中国健身气功段位制套段细则》[2]和《中国健身气功段位制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国分阶段逐步实施健身气功段位制,取得一定成效,促进了健身气功健康可持续发展,贵州作为健身气功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充分发挥了示范和带头作用,为各省市健身气功段位制推广提供了指导。

  二、中医健身气功进校园与家庭体育的共享价值

  健身气功是民族中医文化历史遗产,也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珍品。健身气功进校园能促进学生传承中医文化内核,同时提升学生身体素养,培育学生辩证思维的运用,通过掌握身体运动规律和运动能力,提升学生的体育健身素养。家庭体育是父母与子女共同进行的体育健身活动,随着学生健身技能掌握和健身需求增长,家长会加大對体育健身相关信息的关注,同时随着子女体育兴趣爱好增强,家长参与体育健身热情会高涨。所以学校体育落脚点与家庭体育出发点是协同并进,健身效益是互利共享,健身素养是互利共赢。

  (一)弘扬和传承中医传统养生文化的人文价值

  文化认同是信息全球化的关键所在,认同或拒绝一种文化,都取决于是否认可文化的内在价值。只有解决健身气功的文化认同问题,健身气功才能在科学可持续法制轨道上发展,才能将健身气功的品牌越走越远,才会打造响亮。

  健身气功蕴含着哲学思想内核,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统领,运用辩证思维进行传承,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要求为导向,将健身气功作为一种以民族传统文化为内核,以身体形体活动、呼吸吐纳、身心合一相结合为主要形式,以追求强身健体、身心合一,陶冶情操、内外兼修的体育项目。只有对传统中医文化深层次文化认同,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深层次的认同,对新时代深层次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才能将健身气功进行知行合一、内外兼修,才能取得一定显著性健身效果,才能受益于健身气功回馈于身体机能健身效益。

  (二)有效促进家庭体育素养和科学生活方式

  目前家庭体育素养体现了一个家庭组织成员进行身体运动的态度、情感、方式、频率、消费等方面的认知。体育健身能陶冶情操,增强身体素质,塑造优秀身体形态,引导情感宣泄,但选择不同的健身项目,对习练者的体育品格的塑造各不相同,对身体形态的塑造各不同一,对身体素质的提升各补所长。健身气功进校园能有效促进家庭体育素养提升和育成科学生活方式,家庭体育是学校体育与社会健身有效衔接纽带,是建设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路径之一。良好家庭体育素养和科学生活方式,经过长期习练健身气功,能有效缓解亚健康人群的身体机能不适,改善身体素质;能有效提升健康人群的身体机能,保持气血充盈,精力充沛,提高免疫力。坚定健身气功文化自信,增强健身气功文化内核意识,做到长期坚持习练,做到知行合一,内外兼修,充分发挥健身气功的作用和效益,有效共享家庭体育素养和生活方式。

  (三)有效培育家庭休闲体育意识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把教育贯穿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渗透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建立家长、学校和社会密切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3]。

  通过查阅文献家庭体育论述得知,家庭体育一般包含主动和被动两个方面。主动层面家庭是家庭成员自觉主动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积极进行自身身体练习,带动家庭成员进行身体锻炼,促进家庭和谐,身心愉悦。被动层面家庭体育是建立在与学校体育密切配合的基础上进行,学校为学生规划制定体育健身计划和内容,布置练习次数和时间,家庭成员和学生通过亲子活动,共同参与完成相关体育活动。无论是主动层面和被动层面,家庭体育的形成对家庭体育的健身意识有促进作用,培育家庭体育善于关注休闲体育信息,敢于尝试户外休闲体育活动,乐于开展休闲旅游消费,带动家庭休闲体育旅游,拉动家庭体育消费,形式良性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结语

  家庭保健论文篇7

  关键词:退而不休;代际支持;社会保障外溢;人口老龄化

  一、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退而不休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2.22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6.1%;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48亿人,占比10.5%。随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不断提高,我国老年人口不仅总量庞大,而且发展呈加速上升状态。据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982年为4.9%,1990年为5.6%,2000年为7.1%,2010年为8.9%,2015年为10.5%。另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我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总之,从老年人口的规模、增长速度和发展趋势来看,我国进入快速老龄化社会,并处于老龄化逐步加深的阶段,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老龄化并非一定会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压力。随着智慧经济的到来,灵活多样的学习和工作方式为老年人继续创造社会财富提供了可能,只要社会不断普及终身学习观念,并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的多样化教育培训途径和就业空间,老年人就可以成为社会的财富而不是负担。国际和国内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实践也充分印证了这一事实:2014年日本老年人退而不休人数占老年人总数的比例为40.7%,相比10年前增加了约50%。就我国而言,根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2005年60岁及以上退而不休人数占比接近27.5%;另据姜向群等研究成果并测算,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退而不休老年人数为4291万人,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的38.7%;其中2000-2010年的十年间,60岁及以上退而不休老年人数增长幅度达到55%,且65岁及以上退而不休老年人数增长幅度高达81.9%。由此可见,选择退而不休的老年人数呈明显快速增加趋势,“退而不休”是国际社会老年人力资源深度开发的重要途径,并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常态。

  随着我国老年人再就业现象的逐渐增多,人们对退而不休的原因也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作为社会人,老年人选择退而不休通常不只是受个人特征的影响,还应综合考虑社会和家庭因素。例如,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是否良好运行、家庭发展能力建设是否能够保障老年人发展权利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老年人的决策。

  本文所研究的退而不休是指离退休老年人将自身变为工作者,使其人力资源又一次得到开发,并通过一段时期的劳动获得稳定收入的行为,如再就业、续就业等。有研究认为,作为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力资源需要得到开发,排除不利因素的影响,老年人具备一定的劳动效率和重回工作岗位的能力被认为是“积极老龄化”;而有研究指出,老年人应回归家庭,不再从事社会工作。生命周期理论认为,老年人健康状况和认知能力的下降限制了他们的生产效率,老年人应减少社会劳动参与率,进而降低年轻就业市场的失业率,完成社会工作的有序交接。事实上,老年人选择退而不休反映了他们的劳动权利,是否退而不休取决于他们的主观意愿,因此,我们对待老年人退而不休的态度应充分考虑他们的动机。也有研究显示,健康状况较好、学历较高的老年人更愿意退而不休,而健康状况较差、学历较低的老年人更有压力退而不休,即老年人退而不休的动机存在差异。由此可见,学者们对老年人退而不休的看法还未形成一致观点。因此,全面、深入、系统地阐释老年人退而不休的成因就显得极其必要,通过研究,不仅可以对老年人退而不休的影响作出客观的评判,还可以对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以及我国未来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顺利实施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老年人退而不休的相关文献综述

  目前,学者主要从社会、家庭和个人层面来分析老年人退而不休的影响因素。首先,社会层面的研究内容集中于养老金和医疗保险两方面。布斯金(Buskin)、保洛尼(Maloney)和林、池(Lingand Chi)指出因为社会保障收入对就业收入的替代效应,具有较高水平社会保障的老年人退而不休动机较弱;而琳达(Linda)和车翼认为由于社会保障的健康效应,老年人有一定的生产效率并愿意参与社会劳动。其次,家庭层面中,老年人是家庭的宝贵财富,家庭关系会影响老年人的发展。田立法认为在传统家庭观念下,子女不赞成老年人退而不休,且江维表示老年人退而不休的意愿不受子女数量影响,没有经济支持的老年人的退而不休意愿略高于有经济支持老年人的意愿。最后,个人特征主要从性别、年龄、健康、婚姻状况、学历以及经济状况等方面研究其对退而不休的影响。约翰(John)认为生命周期的发展使得老年人退而不休的意愿不同,万芊和弓秀云表示男性老年人退而不休意识强于女性,女性老年人更趋于低龄化,受年龄的影响更大。萧振禹指出有无配偶对老年人退而不休意愿产生显著影响。方涛与钱鑫认为健康状况越好,老年人退而不休意愿越高,同时张翼和王红漫表明老年人学历越高越有倾向退而不休,以及原职位特征也能产生显著影响。此外,他们均提及经济状况越差,老年人退而不休意愿越高。

  由此可见,已有研究仅讨论了影响老年人退而不休的因素,未能探讨影响老年人退而不休的传导机理,缺少对老年人选择退而不休原因的系统解释。且在家庭层面的研究中,考虑的内容不够全面,忽略了家庭在社会和个人影响关系中的传导作用。同时,大部分学者只阐述了自身条件较好的老年人更倾向退而不休的原因,缺乏对健康状况较差、学历较低的老年人仍未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因素分析。故而,这些研究不能完全揭示老年人退而不休的成因,导致当前我国在合理开发和管理老年人力Y源的政策实践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和误区,其结果不利于老龄化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在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关系中,家庭既是个人的集合也是社会的组成细胞,它在社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中发挥重要的桥梁作用。深入探究家庭的代际因素在社会和个人对老年人退而不休影响中的传导作用,能更全面地了解城镇老年人退而不休的原因,因此,我们将从微观家庭的视角来分析退而不休现象。基于社会保障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作用,本文首先论证社会保障、个人特征通过代际支持对城镇老年人退而不休的影响,再结合现实情况分析其选择退而不休的具体原因,进而讨论城镇老年人退而不休的目的――是积极实现自我价值还是获得经济收入来改善生活状况,然后据此提出中肯的建议。同时,本文还分析健康状况较差、学历较低的老年人仍未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原因,并指出他们是否出于压力选择退而不休以及压力的主要来源。由此,总结影响我国城镇老年人退而不休的因素,进而为合理开发和管理老年人力资源,科学制定延迟退休政策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三、理论分析假设与模型建立

  1.理论分析假设

  城镇老年人退而不休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因此在理论分析假设中,需全面考虑因素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城镇老年人退而不休的影响。

  假设1:城镇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收入会增加其家庭代际财富下向净流量。通常,社会保障会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改变城镇老年人的代际支持(代际抚养、代际赡养、隔代抚养、代际情感)状况:社会保障以给予养老金、补贴就医费用等方式增加城镇老年人的收入,提高他们自我赡养的能力,进而减轻子女家庭养老即代际赡养的压力。而城镇老年人出于传统的哺养思想,考虑到子女面临就业难、房价高的的生存困境,常常会选择给子女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和生活支持来帮忙照料孙子女,即代际抚养和隔代抚养。同时,当前家庭代际关系大多处于短期互惠模式,代际情感主要以物质财富来维系,出现了代际情感“物质化”现象。在很大程度上,这些行为都会增加城镇老年人的经济流出,导致他们的社会保障收入有一部分将转移给子女。

  假设2:自身条件(健康和学历状况)较差的城镇老年人可能@得较少的代际支持。众多的研究表明,家庭代际传递体现在遗传基因和社会性素质的习得两方面,父代的健康状况和学历具有较强的代际传递效应。健康状况较差、学历较低的城镇老年人会将这些不利因素以及不利因素造成的社会资本积累不足等障碍传递给子女,导致其子女很可能具有学历较低、就业困难甚至收入较低的特征,进而使得他们对老年人的反哺能力较弱,给老年人提供经济支持的可能性较小。

  假设3:当前,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使得城镇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退而不休。社会保障对老年人收入和健康状况的改善可能会产生“福利依赖”效应,抑制老年人的劳动力供给。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发展,社会保障支出压力加剧,并且刚性增长速度较缓,所以大部分老年人具有较低水平的社会保障,又受“棘轮效应”影响,他们得到的转移性收入难以维持原有消费水平,因此,他们可能会选择退而不休来获得更多收入。

  假设4:城镇老年人对子女的财富净付出会强化其退而不休的意愿,而隔代抚养占用大部分生活时间会降低其退而不休意愿。伴随家庭小型化,代际关系的维系变得更加重要。面对生活和工作压力日益加重的子女,老年人会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如劳务、实物以及货币等给子女提供帮助,以此来加深代际情感。但如果老年人提供过多的代际抚养,可能会减少其经济来源和加重经济负担,进而强化他们为获得更多收入选择退而不休的动机。另外,我国存在普遍的隔代抚养现象,城镇老年人利用大部分时间来照料孙子女,使得其选择退而不休的可能性较小。

  假设5:自身条件较好的城镇老年人更可能选择退而不休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影响城镇老年人退而不休的个人因素有很多,如性别、年龄等,其中,健康状况、学历程度无疑是影响其就业的重要因素。首先,良好的健康状况是老年人再就业的基础,较为健康的老年人通常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因此他们选择退而不休的可能性较高。其次,教育资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转化为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劳动技能和收入,较高的学历意味着老年人更易于利用自身资源在工作岗位上积极实现自我价值。再者,健康状况较好、学历较高的老年人在就业过程中被歧视的可能性也较小,故他们更容易实现就业。

  2.模型建立

  本文选取家庭层面中的代际支持因素作为中介变量,采用联立方程模型来论证代际支持在社会保障、个人特征对城镇老年人退而不休的影响过程中是否存在中介效应,以及测算社会保障、代际支持和个人特征对城镇老年人退而不休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以此来系统反映城镇老年人退而不休的影响因素(如图1所示)。

  上述方程式中,REij表示第i个城镇老年人退而不休的状态(j=1、2),IS是第i个城镇老年人的代际支持现状,SSEi代表第i个城镇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现状,characteri表示第i名老年人的健康和学历状况,controli是第i个城镇老年人的其他个体特征矩阵。

  对于内生性问题,本文进行了随机扰动项和变量间的回归分析。首先,将退而不休被解释变量和社会保障、代际支持、个人特征等解释变量进行了OLS回归,得出并提取随机扰动项;其次,将随机扰动项与解释变量进行OLS回归,得出其系数不显著,P值为78.13%,则表明不存在内生性问题,所选择的方法可行。另外,联立方程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联立偏差内生性。

  方程(1)、(2)估算社会保障和健康、学历对城镇老年人退而不休的总效应,即为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方程(3)、(4)测算社会保障、健康和学历对代际支持的影响;方程(5)测算社会保障、代际支持、健康和学历对退而不休的直接影响以及代际支持的间接影响。其中各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表现为直接影响,代际支持变量系数分别与社会保障系数、个人特征系数相乘后的乘积值为间接影响,并通过比较总效应与直接影响系数得到代际支持的中介效应,进而分析代际支持的传导作用。

  四、数据来源及变量描述

  1.数据来源

  基于数据的完备性和可得性,本文采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基线数据(CHARLS)。针对60岁以上城镇已退休老年人,经过数据处理得出本文所需的7545个样本量,其中有4904名老年人处于退而不休状态,自身条件较差的老年人2648人。

  2.主要变量说明及其描述性统计

  (1)退而不休变量(RE):样本中有超过60%的城镇老年人处于退而不休状态,健康状况较差、学历较低的老年人数超过50%,见表1。

  (2)代际支持变量(IS):代际支持不单是指家庭财富的上向、下向流动,如老年人和子女定期或不定期给对方钱,还包括传递家庭情感和家庭价值观的行为,如抵御家庭风险、抚养子女等。代际支持现状是衡量家庭资源在代际间配置平等程度的指标。根据数据可得性,利用熵值法yi=将代际支持4个方面综合成代际支持指数来描述老年人付出与获得代际支持量的差额。如果老年人付出的代际支持量大于获得的,表示他处于代际支持下向净流出,代际支持指数小于0;反之,他将处于代际支持上向净流入,代际支持指数大于0。总之,这些都是城镇老年人家庭资源代际间配置不平等和代际支持传递失衡的表现。

  (3)社会保障变量(SSE):本文主要研究养老金和医疗保险,其现状以社会保障指数来衡量(同代际支持指数算法)。数据显示,社会保障指数平均值仅为最大值的11.34%,表明城镇老年人接受较低水平社会保障,即养老金收入少且医疗保险使用率较低。

  (4)个人特征变量:主要有健康、学历、年龄、性别、原职位特征、婚姻状态、家庭生活水平、配偶是否退休、配偶健康、子女收入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在文中主要研究健康和学历对城镇老年人退而不休的影响,故其他数据在此不做一一列示。其中,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学历程度、社会保障水平等变量的高低程度界定均是以它们的平均值为标准。

  五、模型结果分析

  1.模型整体特征

  本文采用Probit模型M行回归分析,从实证结果可知模型整体R2为0.681,修正R2为0.680,表明模型拟合效果好,能够解决本文提出的问题。

  模型整体F值在1%水平下显著,表示各变量对城镇老年人退而不休有影响。VIF系数平均为1.46,则模型中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回归偏误较小,见表2。

  2.社会保障、代际支持和个人特征对城镇老年人退而不休的影响

  (1)社会保障、健康和学历对城镇老年人退而不休的直接影响。表3的检验结果显示,社会保障、健康和学历都对城镇老年人退而不休产生直接影响。首先,社会保障对退而不休的影响系数为0.464,表明拥有社会保障的城镇老年人更倾向退而不休。随着社会保障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社会保障已经实现“全覆盖”,但在保障力度上仍有个体差距,这使得拥有不同水平社会保障老年人的退而不休动机也存在差异。对于拥有较低水平社会保障的老年人,他们相对欠佳的经济和健康状况没能得到充分改善,加之养老保险会显著增加其医疗服务消费和经济支出,因此,他们选择退而不休很可能是为了获得更多收入来改善生活状况。同时,具有较高水平社会保障的老年人也会选择退而不休,这可能是由于经济和健康状况的改善有利于其生产效率的提升,进而给他们找到或留在工作岗位提供了保障,加大了其积极实现自我价值的可能性。

  其次,健康对退而不休的影响系数是-0.208,说明健康状况较差的城镇老年人更愿意选择退而不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劳动效率,健康状况较差往往劳动效率较低,尽管如此,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人仍选择退而不休。据2015年中国家庭发展追踪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超58%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其医疗费用占总收入的30.2%,那么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人将会承担更重的医药费负担康状况。

  学历对退而不休的影响系数是0.215,表明学历较高的老年人更有倾向退而不休。据2014年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就业状况全国城镇居民评价”数据显示,超过50%的居民认为在就业过程中存在学历歧视和年龄歧视。因此,学历较高的老年人更易于利用良好的自身条件再次进入劳动力市场,通过退而不休来积极实现自我价值。另外,一般来说学历较高老年人的综合素养较高,其为社会发挥余热的意愿也会较强。

  (2)社会保障、健康和学历对代际支持的影响。表4的检验结果与理论假设相一致,即健康状况较差和学历较低的老年人更可能处于代际支持下向净流出。这表明,他们给子女提供的家庭资源数量远大于子女给他们的家庭资源数量,老年人没能得到足够的家庭养老支持,从而导致家庭资源在代际间配置不平等。

  另外,拥有社会保障的城镇老年人有34.5%的可能性处于代际支持下向净流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保障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依据《中国财政年鉴》,2001-2010年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一直维持在10%-11%,而西方国家一般在30%以上。即便如此,城镇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收入仍会显著增加代际抚养和显著减少代际赡养,使得老年人更可能处于代际支持下向净流出。也就是说,老年人的一部分养老保障收入可能会转移到子女手中,出现社会保障“外溢”效应。

  (3)代际支持对城镇老年人退而不休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表5显示,在代际支持对城镇老年人退而不休的直接影响中,代际抚养、代际情感的相关系数为0.138和0.079,即老年人对子女过多的经济支持和因家庭情感缺失对精神交流的需求加大了他们退而不休的动机。代际赡养和隔代抚养的相关系数为-0.030、-0.052,表明子女对老年人的经济支持以及老年人花时间帮忙照看孙子女减弱了他们退而不休的动机。但总体而言,代际抚养和代际情感对老年人退而不休的影响较代际赡养和隔代抚养的影响明显,这说明城镇老年人因为家庭养老支持不足、不得不“养育”子女与孙子女,同时因代际情感“物质化”和由此产生的家庭资源代际间配置不平衡等问题,最终使他们选择退而不休。

  代际支持对城镇老年人退而不休也有间接影响。首先,在代际支持的作用下,社会保障对退而不休的影响系数由0.303上升到0.464,表明受代际支持的影响,具有社会保障老年人的退而不休意愿加强。如前所证,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收入存在“外溢”效应,从表面上来看,是社会保障收入发生了转移,其实质是家庭资源代际间配置不平等的结果。据《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空巢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的50%,赡养孙子女的老年人比例高达66.64%,而越来越多的子女表示因高生活成本不得不忙于工作,没时间、没财力赡养老人。考虑因生活压力大而终日奔波的子女,同时受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影响,城镇老年人可能将自己的部分收入(包括社保收入)转移给子女,导致他们会为了获得更多收入来接济子女选择退而不休。由此可见,我国城镇家庭资源代际配置不平等不利于某些老年人发展权利的实现,进而影响了健康老龄化的发展。

  其次,由表5可知,在代际支持的作用下,学历对退而不休的影响系数由0.198上升至0.215,即受代际支持影响,学历较高的老年人更有可能退而不休。从代际收入流动性的角度来看,最早有贝克尔(Becker)等人提出父母通过遗传和人力资本投资将“禀赋”传给子女,从而影响他们的收入。现在学者认为父母的学历、职业可以通过改变子女的教育环境、社会关系等对他们的收入产生显著影响。目前,我国高学历老年人的子女在经济收入、教育、就业上的先发优势日渐突出,且在这部分家庭中,子女有能力赡养老年人,老年人也只需承担适度的代际抚养和隔代抚养,则家庭资源在代际间配置较合理。所以学历较高的老年人更可能通过退而不休来积极实现自我价值。

  最后,代际支持也能解释健康状况对退而不休的影响。在代际支持的作用下,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人选择退而不休的可能性由6.8%提高至20.8%,其退而不休的动机得到强化。目前,我国家庭代际关系主要以短期互惠模式为主,代际关系“物质化”使子女对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人的反哺意识较弱,分担老年人医药费和提供经济支持的可能性也较小,导致老年人很难得到足够的家庭资源,进而使他们选择退而不休以获得更多收入来改善生活状况。

  3.健康状况较差和学历较低的老年人退而不休的原因分析

  在本文样本中,健康状况较差、学历较低但仍在退而不休的老年人占比为54%,是退而不休老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表6可知,代际支持对退而不休的影响系数变大,说明这部分老年人是否选择退而不休更容易受到代际支持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代际支持在社会保障影响城镇老年人退而不休过程中的中介效应由10.13%增加至21.34%,表明这部分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外溢”效应加重,进而反映出他们的家庭资源代际间配置更加不平等。

  第二,学历对退而不休的影响系数由0.198下降至-0.008,代际支持的中介效应上升至71.09%;健康对退而不休的影响由-0.068上升至-0.035,代际支持的中介效应增加至71.502%,即这部分老年人选择退而不休更多地是受代际支持影响,而非自身条件。由于学历和健康的代际传递效应,这部分老年人的子女可能会面临更大的生活压力,导致他们缺少经济和精力赡养父母,甚至会需要父母接济。因此,即使老年人的健康和经济状况不容乐观,基于家庭养老支持不足,他们最终也会选择退而不休来获取更多的收入。

  总之,健康状况较差、学历较低的老年人更可能是出于家庭的压力、收入和情感交流的需求等原因选择退而不休。考虑到这种被动选择特征对老年人自身发展权益的影响,针对这部分老年人,需要通过改善代际关系来保障他们充分发展。

  六、结论与对策

  1.结论

  第一,拥有较高社会保障水平、健康状况较好和学历较高的城镇老年人的退而不休动机一般是积极实现自我价值;而拥有较低社会保障水平、健康状况较差和学历较低的城镇老年人主要是为了获得更多收入。

  第二,代际支持对城镇老年人退而不休有显著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由于自身条件好的城镇老年人,其付出与获得的家庭资源之间的差额一般较小,更加平等的家庭资源配置会强化他们积极发挥余热的动机,反之,自身条件较差的城镇老年人会因为家庭养老支持不足而加大其通过退而不休来满足生存和发展需求的可能性。

  第三,健康状况较差和学历较低的城镇老年人仍然选择退而不休主要是出于家庭方面的压力,相比自身条件好的城镇老年人,个人因素对他们的影响不明显。

  2.对策

  城镇老年人退而不休动机的差异会对其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尤其是自身条件较差老年人的发展权益不能充分保障,因此在实践中,应该有差别地开发城镇老年人力资源,以改善全体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构建良好的家庭关系来提升家庭发展能力,进而更好地促进老龄化社会健康发展。

  (1)改善老年人就I环境,降低个人因素的负面影响,以积极发挥自身条件较好老年人的优势,进而实现其自身价值。首先,改善老年人就业环境就是要充分保障老年人就业权利,比如完善劳动就业制度、消除就业歧视、增加就业渠道等,同时维护老年人双向就业的主动性,减少信息不对称风险也有助于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其次,个人因素显著影响自身条件较好老年人的退而不休,排除一些不可抗因素,需巩固与加强其综合素养能力。如单位定期体检、老年心理咨询服务、老年活动室的建立等有利于其健康状况的提高,以保证其具有较好的劳动效率,进而通过退而不休来实现自身价值。

  (2)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提升老年人社会保障质量;建立正向代际关系,促进家庭代际资源的合理流动,以缓解自身条件较差老年人的再就业压力,实现其积极就业。第一,遵循普遍实施、分类保障的原则,进一步满足自身条件较差的老年人健康支出和经济收入的需求,以此提升其生活质量;第二,注重家庭发展能力建设,引导代际财富的合理配置,以减轻老年人的代际支持压力;第三,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为老年人提供情感支持和服务,并且实施居家养老、以房养老和搭伴养老等多种养老方式,提高老年人自我赡养能力。

  (3)客观对待人群差别,有备而“延”,谨慎制定并实施延迟退休政策。首先,延迟退休要根据老年和待老人群的具体实际情况,在制定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总体框架下,坚持适度弹性,在60-65岁之间,可由人们自主选择退休年龄,以满足其多元化需求。其次,在延迟退休政策实施前,应树立超前意识,做到有备而“延”,包括延迟退休资源(体质资源、就业渠道资源、信息资源等)的准备、延迟退休制度的准备(如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家庭政策、劳动就业制度等)、延迟退休文化(延迟退休政策、延迟退休价值观的树立等)的准备等,以从容应对延迟退休可能引发的各种社会、经济和家庭风险,从而积极稳妥地在全社会实施并推进延迟退休政策。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家庭保健论文篇8

  【关键词】 受教育程度 消费结构 CFPS ELES

  教育是一种学习新技能和掌握新知识、信息的过程。本文以Becker所创立的新家庭经济学为基础,将教育定义为一种家庭进行非市场生产活动的环境变量(environmental variable),即教育可以在家庭非市场生产活动活动中提升家庭的生产效率,提升熟悉和使用新知识和新生产技术的能力,改进接触新信息和新知识的态度。Michael(1972)将家庭视为小型生产单位,其生产可以提升家庭整体效用的“产品”,家庭里面的单位个人则从事家庭的“非市场性活动”以获取这些“产品”, 期间则需要付出的相关的生产成本“时间”和“物品”。

  Ghez(1975)认为教育对于个人的未来收入的提升具有很大的作用, 因为在家庭非市场生产中,教育可以提升家庭资源的使用效率,改进家庭投资组合,提升未来家庭生产率,进而提升工资率,即单位时间价值会变高。但教育所带来的工资率的提升并不能够直接增加个人对于各种消费品的需求,其会产生四种效应:要素替代效应、单位时间目标替代效应、跨期替代效应、偶然(unanticipated)收入效应。其中要素替代效应和单位时间目标替代效应可以促进消费,而跨期替代效应则会抑制消费,偶然收入效应对于消费具有不确定性的影响。可以总结到,按照Ghez的理论,随着个人或家庭的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时间密集型的活动消费会相对减少,商品密集型活动消费会相对变多。

  从需求的收入弹性理论来看,教育的收入效应会对不同商品产生不一样的需求。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恩格尔系数,由于食品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其需求的收入弹性小于1,在满足个人需求前提下,收入的提升所带来的食品消费的提升并不显著。而当消费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时,收入的提升将会显著地促进该消费品的消费。

  综上所述,教育对消费结构的收入效应的影响有两条路径,第一条是时间价值的路径,即教育提升了个人的时间价值,使得消费者更加倾向于商品密集型的服务或物品的消费;第二条路径是消费品本身的收入的需求弹性差异,导致了收入对于不同类型的消费品反应的敏感程度不一。如图1所示:

  图1

  数据来源

  本文所采取的数据是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所调查和统计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CFPS旨在通过跟踪收集个体、家庭、社区三个层次的数据,反映中国社会、经济、人口、教育和健康的变迁,其样本覆盖25个省,调查样本规模近16000户。由于家庭跟踪调查数据结构较为复杂,为确保数据的稳定性,本文采取 2010年的基准数据,通过CFPS2010家庭数据库选出家庭户主,然后拼接CFPS2010家庭关系数据库和成人数据库,筛选出合乎本文数据结构要求的数据,最终得到11365户家庭。

  模型设定

  本文具体借鉴C.Linuch(1973)提出的扩展的线性支出模型(extende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 ELES)模型。ELES模型是由C.Linuch在R.Stone(1954)所提出的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的基础上发展得出的,已广泛运用于消费结构的研究中,该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

  (i=1,2,……,n)(1)

  其中,Y代表了收入,Pi代表了i类商品的价格,Xi代表了i类商品消费的数量,Xi0是消费者对i类消费品的基本需求量,bi是收入Y对i中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消费倾向,表示收入抠出基本消费支出后剩余的余额中,用于对于第i中商品或服务追加的支出比例。故PiXi代表了对第i种商品或服务的消费总支出,PiXi0代表了对第i中商品或服务的基本需求支出。

  假设不同消费者面对同一类型的商品的价格是相同的,则可以将(1)变换为:

  (i=1,2,……,n)(2)

  其中

  由(2)可以得到Xi的需求收入弹性为

  故而可以得到式(3):

  (i=1,2,……n) (3)

  ei代表了收入Y对于第i类消费品的收入的需求弹性。

  由于不同的消费类型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如是否居住在农村对食品消费有影响,平均年g对的教育消费具备影响,是否购买了医疗保险对保健消费具有影响等,同时本文主要研究受教育程度对于家庭消费结构的影响,故本文在式(3)的基础上加入受教育程度变量和相关的控制变量,得到式子(4)

  (4)

  其中,Ei为家庭各类消费额,y为家庭总收入,famedu为家庭的平均学历,X包含了家庭的特征变量及家庭户主的特征变量,其中家庭的特征变量包括:家庭平均年龄、家庭平均年龄平方(家庭平均年龄的平方除以100)、家庭是否生活在城镇、家庭工作人员比例、家庭净资产对数、家庭规模、家庭性别比例,户主的特征变量包括户主户籍、性别、婚姻状况、民族、是否为党员、健康状况、是否有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险、户主是否有失业保险和户主是否有任何形式的养老保险;dummy为25个省份的虚拟变量。

  描述性统计

  通过对CFPS2010年基期数据的整理,筛选出符合本文数据要求的11365户家庭,其中各个变量具体数据如表4-1所示:

  实证结果

  考虑到式(4)中描述分类消费项支出的是一个向量方程,各方程的随机误差项之间存在相关性,因此采用系统估计方法“似不相关回归”(Greene,2002)进行联合估计将有助于提高估计的性能。然而,系统估计也有可能将某一方裎的较大误差带入其他方程中,从而污染(contaminate)整个方程系统。本研究所采用的CFPS数据集中,有部分家庭的分类消费项支出为零值;由于不能对零取对数,在估计过程中这部分样本被系统剔除,并且不再被其他方程所使用,最终适用于联合估计的均为任何一项消费支出均不为零值的样本,导致有效样本数大大减少。为兼顾估计的性能和样本的有效性,本文将部分样本消费项中的零值替换为1元,使得系统估计方法适用于分类消费方程组的联合估计。同时由于家庭杂项消费中消费品没有统一的性质或特点,不能够很好反应受教育程度对其带来的影响,故不对其进行回归。

  根据回归结果可得,不同的消费类型,影响其的机制不一样。对受教育程度而言,除了保健消费,家庭的受教育程度对于各类消费都具有显著的正影响,其影响的程度从大到小分别为,教育娱乐文化消费、通信交通消费、衣物消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居住消费、食品消费。对于家庭收入而言,由于模型对消费和收入均进行了取对,其系数则代表了家庭收入对各类消费的需求收入弹性,其中各类需求的收入弹性均是显著的正结果,从大到小分别为衣物消费、教育文化娱乐消费、通信交通消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食品消费、居住消费、保健消费。如下图所示:

  图4-1

  说明:其中受教育程度对于保健消费影响为非显著

  通过该实证结果可以得出,家庭的受教育程度对于家庭教育娱乐文化消费的影响最大,而且远远高出其他类型的消费,这个结果印证了Michael(1975)的观点,在名义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教育水平的提高,家庭真实收入会增加,而这些增加的部分会更多的用于购买“教育密集型”商品,使其原有的消费结构发生改变。家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包括书报费、文化娱乐费用、各类教育费等,是典型的“教育密集型”商品,故受教育程度对于此类消费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

  家庭受教育程度对于消费结构影响第二大的是通信交通消费,根据Ghze(1975)的理论,受教育程度对于消费会产生要素替代效应和单位时间目标替代效应,即教育促进工资率的提高,个人时间的价值也会提高,这样促使家庭在进行非市场生产活动中,会偏向于节约时间。通讯交通消费包括交通费、家庭交通工具及维修、邮电费、通讯工具等,这类消费最大的特点是节省家庭的进行非市场生产活动的时间投入,故户主的受教育程度会对此类消费具有促进效用。

  相对于衣物消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居住消费而言,受教育程度对于食品消费的影响更小。众所周知,食品作为一种商品而言是必需品,其在满足个人的需求后,很难会随收入的增长而增长,也就是说起需求的收入弹性小于1。根据本文的实证结果,受教育程度对于食品消费的正影响最低,也就是表示对于受教育程度而言,食品消费也符合必需品的特征。同时根据实证结果,随着受教育的水平提升,教育主体的生活品质也会得到改善,衣物消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居住消费都会随教育主体的受教育程度的提升而显著增长。

  受教育程度对家庭消费结构收入机制分析

  受教育程度对收入的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进而带来消费结构的变化,下面通过实证的方法探测受教育程度对于收入的影响。变化式(4)可得

  (5)

  进行回归分析可得,家庭平均受教育程度对对数化的家庭收入影响系数λ为0.22,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在实证分析的角度上,家庭平均受教育程度对于家庭收入具有正向影。根据上文结论,收入对消费结构具备影响,故家庭平均受教育程度可以通过收入机制影响家庭的消费结构。

  首先考查在没有收入作为自变量的时候受教育程度对于消费结构的影响,同样变换(4)式可得:

  (6)

  将(6)式减去(4)式可得:

  (7)

  在(7)式中,是ln (Ei)当中ln (y)所造成影响的量,故实际上相当于当中的一部分,所以(7)式可以看做是关键变量famedu对于由收入所产生的消费变化量的影响模型,故而所估计出来的和的差额便是famedu对于ln (Ei)所产生的收入机制效应。

  5.1.2 实证分析

  首先对(6)式进行似不相关回归,可以看到剥离收入变量后,原本对医疗保健消费影响不显著的变得显著正影响,所以可以得出,在医疗保健消费中,受教育程度对于收入机制的影响具有完全中介效应。

  图5-1为(4)式和(6)式的系数对比,其中famedu1是(6)式的系数,可以看到加入变量后,家庭平均受教育年限对于家庭消费结构的影响普遍有所削弱,原因在于家庭平均受教育年限对于家庭消费结构的影响具有收入机制。根据上文所述,为家庭平均受教育年限对消费结构影响的收入机制效应,其具体如表5-1所示:

  除开医疗保健消费,受教育程度对消费结构的收入机制的影响由大到小分别为食品消费、衣物消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通讯和交通消费、居住消费、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可见收入机制对于教育娱乐文化服务消费的影响最小,而对食品消费的影响最大。

  前文讲述到,食品是生活必需品,其需求的收入弹性仅大于医疗保健,在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后很难会随着收入的提升而提升。受教育程度对于食品的消费也仅大于医疗保健,在对其收入机制的研究中,受教育程度所带来的收入提升解释了绝大部分的消费提升,相应的受教育程度所带来的非收入机制解释了很小一部分,这个印证了食品是生活必需品的事实。在满足了基本需求后,受教育程度通过改变个人的性格、观念、心态、智力水平等非收入机制并不能够对食品消费产生较大影响,而其所带来的收入增长进而促进食品消费的增长也具有上限。

  相比较食品消费,受教育程度对于教育娱乐文化服务消费的收入机制影响最小,仅占11.17%,相应的非收入机制效应影响最大,占88.83%,说明受教育程度对于消费者的非收入效应改变解释了绝大部分其对教育娱乐文化服务消费的影响,其机制在于受教育程度高的消费者相对而言更加懂得教育的意义,促进了其的该类消费。

  结论

  教育可以提升收益。根据对(6)式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家庭平均受教育程度对家庭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家庭平均受教育程度对家庭消费结构的影响中,对于家庭的教育文化娱乐消费、通讯和交通消费影响最大,对食品消费和医疗保健消费影响较小,因为食品消费和医疗保健消费相对于其他消费是必需品。

  家庭平均受教育年限对于家庭消费结构的收入机制完全替代了家庭平均受教育年限对于医疗保健的消费,也就是说家庭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对于家庭医疗保健消费完全是通过收入来影响的。同时家庭平均受教育年限对于家庭消费结构的影响的收入机制中,收入机制对家庭的食品消费和衣着消费影响解释程度最大。

  【参考文献】

  [1] Gary S.Becker.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Family.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3

  [2] Michael Robert T. Education, Income, and Human Behavior[R], Chapter Education and Consumption, NBER working Paper, 1975.

家庭保健论文范文

家庭保健论文范文

转载请注明: » 比赛数据 » 家庭保健论文范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B5编程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